2016年,一本名為《臺北女孩看大陸》的書籍出版了。作者郭雪筠在書中寫道:“我是一個來自臺北的女孩,是臺北萬千女孩中最普通的那一種,最大的期望是通過文學,讓大陸民眾了解一個臺灣普通年輕人的心聲。”
《臺北女孩看大陸》作者郭雪筠近期推出新書《我在北京》。圖為郭雪筠。中新社發 受訪者 供圖
幾年過去,不再是那個剛從臺灣來到北京讀書的青澀學生,郭雪筠經歷職場與生活的種種考驗,沒有停止思考與寫作,她將所思所想結集成新書《我在北京》,進一步向讀者“打開自己”。
“寫這本新書也是想要分享,像我這樣的臺灣人在北京,其實和其他外地的人到北京來發展,是沒有那么大差距的。”郭雪筠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大家都是在尋找機會與自我價值的實現。”
出生于1989年的郭雪筠,會說她這一代人在臺灣常被稱為“草莓族”,對薪資、未來沒什么期望或多大野心,“再努力也買不起房”。但現實世界里的她,還是在努力實現心中所想。
郭雪筠形容自己是傳統意義上的“乖孩子”,在臺灣,父母的管教很嚴格,她小時候不敢和大人頂嘴,沒有自信。也許是反叛與不甘心、也許是成長讓她真正意識到內心所想,在作出到北京學習、發展的決定后,她的個性也發生很大的轉變。
從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后,郭雪筠曾去上海的外企做過白領,也曾經歷失業、再回到北京做“內衣銷售員”,幾經起伏,她成為媒體從業者,其間有過不少焦慮與糾結。但其中的改變或許是,她感到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真實、鮮活了。
“我也曾想過回臺灣,但說實在的,還是不想被家里管著。”郭雪筠笑稱,回到臺灣,她其實可以過平靜安穩的生活,選擇留在北京,是希望看到“生活不只有這個樣子,我好像還可以做到多一點的成就”。
“不是所有留在大陸發展的臺灣人都是為了掙大錢。”郭雪筠也曾很怕自己是一個“混失敗的臺灣人”。但如今的經歷讓她想得更多的是,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大城市,有一份喜歡的工作、租一個舒服的居所,眼前的一切是自己從無到有打造的,這感覺很幸福。
郭雪筠回想,在北京,有時候走在去上班的路上,喝著咖啡,跟隨人潮的腳步,“會突然感覺自己的每一步確實都踩在地上,在這里有一處容身之地”。她不再認為自己的未來“就是這樣”,也不再認為時代對年輕人多么不公。
作為一個臺灣女孩,郭雪筠時常會被問到與兩岸相關的話題,也有越來越多的臺灣朋友會問她,“該不該到北京?”“在北京你也曾經拿過不太高的薪水,到底圖什么?”
每當這時,郭雪筠會告訴他們,于她而言,在北京很難存下錢,要存錢不如在臺灣、在父母身邊;而至于“圖什么”,她其實也不是圖能賺多少錢回鄉、能多“光宗耀祖”,圖的或許只是每天都被推著往前、不敢松懈,喜歡這種“不斷往前”的感覺。
“北京最美的季節,要開始了??!”帶著臺灣女孩的爽朗,郭雪筠對未來充滿期待。她也表示:“或許現在我走的這條路,就是最適合我的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