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全貌,如一只巨大的神龜趴伏于地。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臺灣《聯合報》近日發表了有關山西省晉中市的報道,介紹了平遙古城別具匠心的格局設計。
報道指出,“一座晉中城,半部中國史”,晉中市因地處山西中部而得名,東臨太行山,西傍汾河水,有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晉中平遙縣的平遙古城,是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縣城,也是中國銀行業的發源地。1997年,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迎薰門城門樓。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平遙古城開創了中國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先例。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于此而建。它走過2800多年風霜雨雪,擁有縱橫交錯100多條大街小巷、20余座古寺廟、4000幢古民居。從高空俯瞰古城,猶如一只巨大的神龜趴伏于地。
古城的格局設計別具匠心,南邊是柳根河,南城墻沿河蜿蜒而筑。設計者將南城門置于城墻東南,北門甕城西北角設計為鈍角,并呈卷曲狀,使“神龜”的四肢彎曲呈爬行狀。望著近在眼前的柳根河,“神龜”頭朝東搖、尾向西擺,活靈活現。為了不讓“神龜”溜走、帶走當地的如意風水,古人在下東門外修建關城,把“神龜”因掙脫拉直的一只腳(下東門)“套住”,“系”在城東12華里的麓臺塔上。
平遙縣署。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平遙古城的東西四座甕城里外門皆呈90度,唯下東門是直線,借此象征“神龜”向前爬行。4大街、8小街,72條蚰蜒巷,猶如龜背紋圖,構成城內四通八達、井然有序的通行網絡,體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城以南大街為中軸線,城東有城隍廟,城西有平遙縣署,城左立文廟、城右立武廟,東道觀、西佛寺,對稱布局;城內外有各類遺址、古建筑300多處,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鋪都體現歷史原貌,被稱作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
平遙古城城墻。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平遙城墻建于明洪武三年,現存有6座城門甕城、4座角樓,還有72座敵樓,3000個垛口,據說是按孔子有賢人七十二、弟子三千設計的,是現存規模較大、歷史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墻之一,亦是世界遺產平遙古城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外,還有鎮國寺、雙林寺和平遙文廟等,也都被納入世界遺產。平遙古城,青磚灰瓦、老屋古巷,無一不透著千年歲月積淀的沉穩與古樸。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