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9n7er"></button>
        1. <th id="9n7er"></th>

          <th id="9n7er"></th>
        2. <dd id="9n7er"><track id="9n7er"></track></dd>
          <dd id="9n7er"><pre id="9n7er"></pre></dd>
        3. 您現在的位置:?臺海網 >> 新聞中心 >> 天下 >> 國內要聞  >> 正文

          跟著總書記看中國|我來話“番客”

          www.scrtllc.com 來源: 南方網 用手持設備訪問
          二維碼

           

          “批一封,銀二元,叫妻刻苦勿愁煩。”在潮汕方言中,人們把外國稱作“番”,把到海外謀生的華僑稱為“番客”。汕頭百年開埠的歷史長河中,一封封僑批漂洋過海成為番客們與家鄉的聯系紐帶,只言片語訴盡鄉愁,幾塊銀元撐起一家生計。

          艱苦創業的潮汕番客們樂于回報鄉梓,這座因“僑”而立的沿海城市從被動開放到全面主動開放,海外華人華僑功不可沒。“我們的改革開放和發展建設事業同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國的華僑是分不開的。”2020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汕頭時的這一番講話,鼓舞了許多海外游子。

          近年來,重新修繕的小公園開埠區重現“百載商埠,樓船萬國”的歷史風貌,無數華人華僑回故鄉探尋歲月痕跡,穿越老市區拔地而起的東海岸,一座再次注入“僑”文化的現代化濱海新城正悄然崛起。

          愛國、愛鄉、愛家

          僑批里的家國記憶

          早年間,潮汕方言將書信叫為“批”,海外僑胞寄往家鄉的“僑批”有信,還有錢,當地人也稱“番批”“銀信”。

          在潮汕人越洋討生的年代,這一封封特殊的書信關乎一家老小的生計,也承載著潮汕僑胞對故里的無盡思念。歷經一百余年,這些僑批被學者、收藏家從民間征集回來,存進檔案庫內,成為珍貴的史料。

          林慶熙退休后致力于研究僑批文化,如今是汕頭市檔案館僑批分館(汕頭僑批文物館)的名譽館長。他談到,僑批和僑批業雖然成為歷史的塵封,但其所隱含的誠實守信、艱苦奮斗、勇于開拓、心系桑梓的僑批文化依然存在。

          2020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汕頭小公園開埠區時專門來到僑批文物館了解潮汕僑胞遠渡重洋的歷史。

          僑批文物館主展區共有上下兩層樓,林慶熙清楚地記得,總書記對潮汕僑胞心系家國故土建設家鄉的歷史非常關注,他把兩層樓都看了一遍,并不時提問。

          “‘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并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近兩年,聞訊而來捐僑批的“僑二代”“僑三代”不少,林慶熙說,目前汕頭館藏僑批實物原件已逾7.8萬封,相較于2019年底的3萬多封,實體數量翻了一番,為全國藏量最多。

          生于斯,長于斯

          數代潮汕人的“小公園”再被喚醒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汕頭后,小公園開埠區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這里擁有中國內地面積最大的一片騎樓群,也是唯一呈放射狀格局的騎樓街道,汕頭160余年的開埠史發源于此。

          幾代本地市民、潮汕籍僑胞的記憶里都有這片融合中西風格的騎樓群。汕頭小公園街道萬安社區黨總支部書記、社區居委主任陳順民今年60歲了,在他的記憶里,有數十年,這里都是汕頭的“CBD”。

          “我在這里長大,在這里讀書,又在這里工作。”他回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小公園開埠區熱鬧繁忙,趕集的人們摩肩接踵。海外僑胞回到汕頭也大多會領著家人重游故地。“這里有餐飲、百貨、服裝等等,人們在這里可以買到生活中需要的所有東西。”陳順民說。

          作為目前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城市開埠區之一,小公園見證了汕頭從一個海邊漁村發展成一座繁榮的新興港口城市,承載著汕頭開埠史的城市記憶和文化底蘊。“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很快,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越是這樣越要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機融入現代生活氣息,讓古老城市煥發新的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公園和市民交談時這樣說道。

          為保育、活化這一片區的歷史風貌,近年來,汕頭用“繡花”功夫對小公園開埠區沿街騎樓進行修復,在保持街區整體風貌協調的同時,注入本土文化元素,汕頭旅館招牌上象征性的“汕頭”二字,被“復制粘貼”到多家文創店門口,舊片區煥發新生機。

          如今,這片開埠區沿街353棟、面積約23萬平方米的騎樓群被修繕,且“修舊如舊”,百載商埠歷史風貌煥然一新。小公園周邊還集聚了僑批文物館、開埠文化陳列館、紅色交通站等專題展館群,汕頭市的歷史名片再次被擦亮。

          因“僑”而立,因“僑”而興

          百年商埠再出發

          在小公園歷史文化街區的一側,這座歐陸風格建筑十分顯眼,一樓進門處赫然寫著大字:“從被動開放走向主動全面開放”。這里在2010年被設為汕頭市開埠文化陳列館,成為一個窗口,展示了1860年汕頭開埠以來的歷史脈絡,呈現著汕頭城市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

          “記得當時為總書記講解了展覽的三個部分,總書記對每一個部分都聽得非常仔細,并且不時提問。”講解員黃少彥是“90后”,她清晰地記得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參觀時發出的殷殷囑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汕頭要充分利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共建“一帶一路”等重大機遇,找準定位,揚長避短,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在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中迎頭趕上。

          黃少彥感概,隨著小公園開埠區、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等地知名度不斷提高,不少全國各地的游客和海內外華人華僑慕名來到這里“打卡”。

          從小公園開埠區往東,穿過繁華的老市區,汕頭東海岸新城近年來也不斷進入海內外潮人的視野——滄海成桑田,高樓大廈如春筍般破土而出;東海岸大橋、新津大橋等網紅橋閃耀汕頭灣,與小公園開埠區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在一城兩端交相輝映,美麗的華僑之鄉再次被注入新能量。

          “汕頭經濟特區要根據新的實際做好‘僑’的文章,加強海外華僑工作,引導和激勵他們在支持和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汕頭的重要講話,讓不少汕頭僑資企業倍受鼓舞。

          因“僑”而立,因“僑”而興。汕頭現有500多萬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特區建立以來,汕頭吸收僑資78.6億美元。2014年9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在汕頭經濟特區設立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以“華僑”為主題的國家級改革創新平臺,僑資、僑力再次成為汕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海風吹拂、海浪翻騰。站在新的起點上,這座百年商埠在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中迎頭趕上,勇于發揮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在新的時代浪潮中奔涌向前。

          出 品:南方網 粵學習客戶端

          出品人:侯小軍

          總策劃:金強

          總統籌:張純青

          統籌/策劃:李琳 申晨

          腳本/編導:黃小殷 吳巧穎 梁建明

          文字/采訪:黃小殷 許萌萌

          攝制:董凱 龍俊 黃山 游智勇 黃偉明 吳昊 溫圣筠

          設計:武君麗

          鳴謝:汕頭市委網信辦 汕頭市僑批文物館 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 汕頭港廣澳港區 汕頭話劇團

           來源:南方網 

          相關新聞
          跟著總書記看中國 | 我是“新橫琴人”

          “2017年,我們全家從澳門搬到橫琴,也見證著橫琴的發展和變化。”澳門創業青年王粵森向記者分享他在橫琴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   從蕉林綠野的邊陲海島,到高樓林立的開發熱島,橫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吸引了許多像王粵森這樣的澳門居民來橫琴安居樂業,一個個“新橫琴人”的...

          跟著總書記看中國|賀蘭山下稻花香

          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 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位于寧夏銀川市賀蘭縣,經過數十年的開發建設,昔日雜草叢生的鹽堿灘,如今變成了稻田畫,自然生態、田園景觀、農業資源與休閑內涵融為一體,一幅“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恬適畫卷正緩緩展開。 2020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銀川市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考察時強調,發...

          跟著總書記看中國|大國工匠藍天夢

          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 航空工業沈飛, “中國殲擊機搖籃”。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8月28日至31日在遼寧考察時,考察了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激勵著航空工業沈飛標準件中心鉗工 、高級技師、航空工業首席技能專家方文墨,激勵著每一位沈飛人不斷創新超越、不斷拼搏進取。 十年間,方文墨用手工精...

          跟著總書記看中國丨始信青山不負人

          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 塞罕壩位于河北省北部,被譽為“河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為京津阻沙涵水筑起了“綠色長城”。 2021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塞罕壩機械林場考察時強調,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實現第二...

          跟著總書記看中國丨創新逐夢電力人

          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 抓取引線、剝線、穿線、搭火……炎炎烈日下,一個“黎明牌”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正在進行高空作業,工作人員則站在地面上隔著屏幕進行遙控指揮。經過3年的不斷探索、創新,機器人迭代至第四代,大大減輕了一線電工的勞動強度,提供了更加安全的作業環境。 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天津濱海——中關村...

          欧美缴情啪综合缴情久久

          <button id="9n7er"></button>
              1. <th id="9n7er"></th>

                <th id="9n7er"></th>
              2. <dd id="9n7er"><track id="9n7er"></track></dd>
                <dd id="9n7er"><pre id="9n7er"></pre></dd>